“读后感GO” 优秀文章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2-12-17 14:23 来源:优秀文章手机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与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重点之一。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

 

  2、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激趣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

 

  2、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3)荷塘月光的赏析

 

  1、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小结。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四)讨论

 

  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听课老师多,学生有些紧张。引导还需要大胆一些。

 

  2、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3、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4、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语文教学的天地大大拓张了,影像、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更是让语文教学左右逢源,于是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我也寻觅了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有夏日荷叶荷花,有雨中月下荷花,有特写的荷花,有古诗意境的荷花,现代气息的荷花,还配上了许多古人咏荷之诗句,还有动态的荷叶荷花影像。有清华园朱自清夜游的荷塘,我精选采用了一些用于《荷塘月色》教学中,学生对那精美的图片,鲜活的影像确实很感兴趣,注意力大部分被画面所吸引,结果在《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和鉴赏上反而图片化、浅表化,难以入情入境,体味不出其意境之美,对作者心理的微妙变化,语言的品味也难以披文入情。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荷塘月色》导入新课学习。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俄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主席

 

  三、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朗读,想一想文章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月下散步)

 

  (二)抓住“文眼”,探讨作者情感;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插入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全国出现了白色恐布的情景。作者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明确 :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请看第3自然段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

 

  问:第3段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出作者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5、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

 

  四、赏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同学们从中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

 

  流水(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观看第4段月下荷塘美景视频片段,感受其意境美。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特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2、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结束本课堂。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背诵课文第四、五段。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感受:自由──(苦闷)

 

  4、小结:

 

  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1、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⑴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⑵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⑶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2、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⑴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泻、浮、洗。

 

  ⑵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⑶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3、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4、总结:

 

  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作业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参( )差( )差( )别参( )见差( )劲人参( )差( )遣脉脉( )的流水山脉( )脉( )搏

 

  2、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 )地开着的

 

  ① nà ② 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

 

  ① zhàn ② chàn

 

  C、这是独处( )的妙处( )

 

  ① chù ② 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

 

  ① mò ② 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 。

 

  4、解词(见注释)。

 

  【教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课时1

 

  教学流程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毛泽东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分析:

 

  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无的相似点,可谓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体会荷塘中月色的特点。(生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动词“泻”写出了月光的鲜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实感,“浮”的运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笼”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轻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层层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本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齐读,思考: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柳、烟雾、灯光,阴暗、低沉。水里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愁。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归纳)

 

  明确: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这是一篇散文佳作,写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当时内心无法释然的苦闷之情。学完本文之后,对“我”是怎么认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评价)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鉴赏

 

  本文的语言朴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满诗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试做归纳、发言)

 

  明确:

 

  1.比喻的运用;

 

  2.通感手法的运用;

 

  3.叠词的运用。

 

  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明月泻银辉,清风送荷香。这清新、神秘、静谧的荷塘就是作者心灵的避难所。暂时的宁静让作者获得了精神升华,引发出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学们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灵去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发现万物之美。

 

  课后作业

 

  1.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认为他用的比喻取材狭窄、阴柔,缺乏想象力,你认同吗?为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